黃體期促排了6天就取卵了?看完流程就知道正不正常
黃體期促排了6天就取卵了的黃體情況是存在的。黃體期促排方案適用人群為自然周期或拮抗劑方案取卵后,期促取卵B超提示雙側還有多個小卵泡的排天患者。促排用藥時間10天左右,看完方案優勢在于可在卵泡期、流程黃體期分別取卵,知道正不正常增加一次取卵機會。黃體正常操作流程是期促取卵在排卵或取卵后1~3天開始促排卵治療,當月兩次取卵后的排天胚胎全部存,不進行鮮胚移植。看完
方法/步驟
黃體期促排卵方案到取卵要8-12天,流程具體時間要看B超監測結果,知道正不正常看卵泡發育情況。黃體黃體期方案需要在正常月經后的期促取卵21-22天(或經期第5天口服媽富隆到17片的時候),做好孕酮、排天B超檢查,準備進周;降調是非常重要的階段,通常以0.05-0.1mg/日注射曲普瑞林,多為14天,并在這個時候返院,達到要求進行Gn啟動;啟動Gn的時候即開始控制性排卵階段,一般長達10-12日,在卵泡生長直徑到17-18mm后進行夜針,夜針后36小時取卵。
黃體期方案的流程
女性的月經周期分為卵泡期和黃體期,一般促排卵是在卵泡期進行的。而黃體期卵子在卵泡期排出后,對卵巢內所存留的未成熟卵泡,用促性腺激素進行刺激,至成熟后獲取卵子的技術操作。?由于其二次取卵的時間是在女性月經周期的黃體期,因此叫做黃體期方案。黃體期促排卵可以作為卵泡期促排卵結局不良的補救性措施。詳細操作流程如下:
1、B超檢查
黃體期排卵方案流程,一種情況是通過B超檢查明確患者的排卵情況后,患者的卵泡直徑小于等于8mm時,醫生會為患者使用促排用藥,使用劑量稍大于卵泡期促排劑量。
2、等卵泡成熟
在卵泡的直徑發育到大于等于17mm后予以絨促性素扳機,等到36小時左右方可為患者進行取卵手術。
3、進行取卵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患者進行取卵術后的當天或一天后執行黃體期排卵方案,即取完前面的卵之后,接著在黃體期再做一個黃體期促排,可以增加患者獲取的卵子數量,以此來提高患者的成功妊娠幾率。
Tips:采用黃體期促排卵方案治療過程中,女性究竟什么時候能夠取卵,需要根據醫生綜合的判斷之后才能夠決定,10天也只是大概的一個天數,不是固定的,大家等醫院的通知就可以了,另外,大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以免影響到治療的效果。
(責任編輯:育兒寶典)
-
孕婦留級是什么意思?胎兒留級是不是說明母體體質好一般來說,孕婦留級也是大家所說的胎兒留級,在醫學上被稱為過期妊娠,指的是超過預產期兩周以上,或者是妊娠期超過了42周的孕媽,就會被認為是留級孕媽,而這一 ...[詳細]
-
專家解讀母乳喂養4大優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兒科主任魏曉軍在接受《市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嬰幼兒時期的營養狀況會關系到他(她)一生的健康情況,母乳是公認的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僅各種成分易于吸收,而 ...[詳細]
-
母乳能保存多長時間?母乳常溫保存時間?母乳冷凍保存時間?在下面具體給準媽媽們講解,要記好哦!室溫保存:初乳產后6天之內擠出的奶)—— 27—32℃室溫內可保存12個 ...[詳細]
-
誤區一:寶寶四個月了,應該添輔食了。 這恐怕是輔食添加最常見的誤區—嚴格按照月份牌來開始添加輔食。 幾年前,美國的兒科專家的確都推薦在4個月左右開始添加輔食。但是從90年代末開始,根據最新的研究結論, ...[詳細]
-
老公精子少弱精癥,精子數量少通常是建議做二代試管嬰兒的,目前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平均在40%左右。根據不同病例的觀察,少精弱精男性的試管嬰兒成功率平均為35%,也就是說,每次試管嬰兒的可能性約為35%。因 ...[詳細]
-
當艾瑞克·克洛斯懷孕時,她認為母乳喂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事實上,事情并不像她之前想的那么輕松:兒子不會吮吸,克洛斯自己也感到疼痛。像克洛斯這樣經歷的新媽媽并不少見。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新數 ...[詳細]
-
在大超市里,父母們可以看見幾十種國產甚至是原裝進口的奶粉,對于新媽媽們來說,挑選何種奶粉喂養孩子,還真是不太容易的事情。一些媽媽們經常給孩子換奶粉,想看看何種奶粉更適合自己的孩子。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有 ...[詳細]
-
第一步:解決困惑,樹立信心 第二步:10招教你乳汁充足第三步:點點滴滴寵愛自己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新媽媽認識到了母乳喂養的優越性,但是當她們想為寶寶奉獻珍貴的乳汁時,卻發現自己奶水不夠。尤其讓很多新媽 ...[詳細]
-
做試管嬰兒,品質越好的胚胎和囊胚代表著有越好的著床率和懷孕率。囊胚的級別的劃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胚胎的著床率,組合來看,胚胎質量AA>AB>BA>BB>AC>BC>CA>CB>CC。評分4AA、4B ...[詳細]
-
當艾瑞克·克洛斯懷孕時,她認為母乳喂養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事實上,事情并不像她之前想的那么輕松:兒子不會吮吸,克洛斯自己也感到疼痛。像克洛斯這樣經歷的新媽媽并不少見。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新數 ...[詳細]